0%

Kai-Fu Lee

选择的智慧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知者不惑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可是,智慧从哪里来呢?”
其实,“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
这里所说的“智 慧”,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称作“选择成功”的智慧。

中国的青年学生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种:

  • 用中庸拒绝极端
  • 用理智分析情景
  • 用务实发挥影响
  • 用冷静掌控抉择
  • 用自觉端正态度
  • 用学习积累经验
  • 用勇气放弃包袱
  • 用真心追随智慧

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比如说,我认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横行跋扈。
还有我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 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选择,什么事都没有主见。
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 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下面的图显示的就是这六种成功者必须的态度,和它们发展到极端的后果:
内圈代表完整、均衡的状态,外圈代表极端、片面的行为。第一个智慧的真谛就是:我们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把自己的态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积极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


personal photo

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 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
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 所有人钦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
西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 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
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 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
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 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
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 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后,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
跟他 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而且,别人也会从你的话语中了解到你是一个渊博而谦逊的 人。

“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

我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 工作和新老板了!
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定的技 巧,应当顾虑到老板的面子。
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里,我们必须学会用智慧甄别各种复杂的情况,并从不同候选方案中择善而从的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提出异议的最佳途径。这个例子中的选择过程也可以用计算机流程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personal photo

一个出色领导总是拥有上述的六种领导力,并且会理智地分析当前的情景,以便决定运用其中的哪一种。例如,
假设员工表现不佳或 员工是新手,在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对员工就应该采用指挥、命令的方式;
如果企业需要改变方向,或员工因为不理解方向而士气不高,而你又是一个值得信任的 领导者,那就应该采用宏观掌控的方法;
如果你发现员工对工作得心应手,部门协调没有问题,那就应该注重和谐合作;
当你发现员工知识渊博,或你对结果不确定 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民主自由的方式;
如果员工能力很高又是专家,或具备了积极自主的态度,就应该采用授权负责的方式;
如果员工很有动力,愿意把工作做好, 但是经验不足,同时企业并没有处于危机时刻,那应该尽量指导培养。
最好的领导是拥有这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且用智慧根据不同的情景正确选择的 人。

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学会在最合适的时候对最合适的人用最合适的方法,要学会在做出决定前用理智全面衡 量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
这些东西并不能靠简单的公式来决定。读者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史蒂芬·柯维在其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所有值得关注的事情称为“关注圈”,把能够发挥影响的事情称为“影响圈”。
在整个关注圈中,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类:

  1. 可直接影响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解决之道在于用正确的态度执行。这是我们绝对做得到的,也是最核心的“影响圈”。
  2. 可间接影响的问题: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如借助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来解决。这是最值得我们努力争取的“影响圈”。
  3. 无能为力的问题:需要以平和的态度和胸怀,接纳这些问题。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泰然处之,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征服了我们。


    personal photo

    碰到问题时,你只要耐心地将它分解开,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响的,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关注但却无法影响的。然后,去努力争取那些可以 “间接影响”的问题,让它们变成可“直接影响”的,同时把全部心力投入自己的影响圈——你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这反过来又可以让你进一步扩大 自己的影响圈。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要从自己的影响圈开始:先影响自己,再影响别人,最后才有可能影响环境。虽然我们不能改变风,但我们可以调整船帆。
    人在挫折中学到的 东西会远远多于在成功中学到的。希望你在经过这一次不幸后能够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成功的人。
    专注于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可能最后连当初不能改变的事情也改变了。

    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1.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2.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3.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personal photo

    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 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 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 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
    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 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

    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 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
    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 事。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 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 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觉的人能够针对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选择,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等等。要做一个自觉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 能力判断过高,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 实;
    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 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有自觉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轻言失败,在工作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价值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及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优秀团队。有自觉的人的抉择让他人更愿意信任。

很多人只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要 了解自己。确定计划和原则时,必须完全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清楚自己对什么事情最感兴趣。制定了一个计划以后,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 某种程度上的修改,但始终要明确自己的大方向。
所以我觉得更难的一点是,能经常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自己,看一下自己哪方面做得好,需要保持,哪方面做得 差,需要更加努力,哪方面走入了歧途,需要改正。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不要畏惧失败。每一个失 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学习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英文中有一句名言:“旅途本身就是收获(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很多时候,你的收获并不一定是每件事的成功,而是你在走向成功的旅途中经历的一切。旅途中的每一次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选择都会让你学到新 的知识、获取新的教训,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自觉,掌握正确的选择方法。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错误的选择,还是失败的经历,它们都可以成为印刻在我们心底,能够随时拿出来比较、借鉴的“模板 (Template)”。当我们面临新的抉择时,我们就会使用过去积累的“模板”来比较、分析各种不同情况下成功的概率,以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抉择。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 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 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当苹果电脑的一 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如果我只对我拥有的东西依依不舍,那么我将错过这个“once in a lifetime”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 ——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 我放弃了在微软的人脉,放弃了继续与比尔·盖茨工作的机会,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放弃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荣誉。

我人生中这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
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基本设计(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兴趣则是我们每个人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有关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读者可以参看《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你的价值观是你判断“是非”的准绳,你的理想和兴趣是你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它们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实、最“自我” 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精确的判断依据呢?

我建议大家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来寻找最为完整、最为均衡的人生状态。任何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都必然会在积极追寻成功 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最高的智慧:
因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他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必然会听从自己的真心、用冷静的心态权衡各种利弊,他也必然会 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抉择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
这样的人最能理解完整与均衡的真谛,这样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来赢得真正 的成功。

融会中西,均衡发展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融会中西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国际化人才。
中国人讲求纪律与服从、重视谦虚和毅力以及西方人强调创意与个性,鼓励积极与勇气的 特长

大部分中国青年和美国青年的优势可以用下表来概括。既需要西方的科技和理性,也需要东方的心胸与美德。


personal photo

一个人甚至要同时具备多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质,才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用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这是“选择成功”的最大秘诀。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